一沙一世界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沙?花?

节选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 (William Blake, 1757-1827)的长诗《Auguries of Innocence(天真的预言)》开头的四行,其英文原文如下: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近代很多文学大家都曾翻译过这首诗,其中最出名的或许就是开头的徐志摩翻译的版本。

  被誉为大乘佛教“经中之王”的《华严经》中也有相似的表述,原文如下:

佛土生五色茎,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
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这就不禁让人怀疑,开头如此有“佛味”的诗句,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借用了佛经,还是原作的灵感就源自佛经。 单就境界来说,私以为还是《华严经》中的”一花一世界“更高。

科学?

  试着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做一下科学分析,首先假定一个狭隘的前提,即这里诗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即便再微小的事物,也可以从中窥见世界的奥秘。

  • 从文学性上来说,如果选用“沙”来指代这一微小事物,确有“太过寻常普通而极易被忽略”的意味,但沙子品起来未免太过乏味;而“花”的意向则显得更鲜活、生动。
  • 在生物学上,花是生物,其蕴含的生命本身就是这世界上最为神奇的东西。 且不说花是最高级的被子植物所特有生殖器官,就连作为生物最简单的病毒的结构都要比沙子复杂的多。
  • 从化学上来讲,沙子的主要成分是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硅,而花中包含无数复杂的有机物,其中时刻进行着复杂的有机无机反应,因此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花中蕴含的关于宇宙的奥秘也更多。
  • 从物理学上来讲,沙子的主要成分硅和氧,都是恒星演化过程中普遍会形成的元素。 简单来说,在铁元素之前,由较轻的元素聚变为较重的元素,如氢聚变为氦,会释放能量; 而在铁元素之后,聚变则需要消耗能量。 因此恒星演化晚期,当其中心生成的铁元素含量超过一定临界值时,内部核反应释放的能量就不足以支撑整个恒星向内的引力,恒星外围的物质会以极高的速度向内坍缩,最终超新星爆发。 早前人们猜测,地球上那些比铁更重的元素诞生于太阳系形成之前附近的超新星爆发。 后来的研究表明,超新星爆发释放的重元素丰度远不及地球上的重元素丰度,地球上丰富的重元素更有可能源于两颗中子星的碰撞合并。 因此,单就元素组成来说,花中含有的微量元素也要比沙子中丰富,其更有可能与遥远宇宙早期的天体活动相关。

虽然佛祖可能不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但以其觉察领悟世界的智慧来说,“花”确实也绝妙。

世界?

  脱离“花”与“沙”的对比,佛经中为什么不选择更有生命力的动物甚至人来窥探世界奥秘? 按照佛教说法,人参透世界真谛,摆脱烦恼,跳出轮回即可成佛。 因此人就必然要有能够参透世界的能力,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这种能力的层级要高于其所谓世界中的规律。 或许那就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灵魂之类。 虽然我们不知道动物是否也有灵魂,但我相信以佛祖对世界的敏锐洞察来说,他一定也发现了动物身上的某种灵性。 因此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中包含畜生道,那他或许觉得所有的动物都是人的转世吧。 因此或许在佛眼中,花所代表的植物是世界内最为玄妙的事物,也最能代表世界的奥秘,而包括人在内的动物,因其拥有的灵性,是某种高于世界的存在,因此最终才有可能超脱于世,跳出轮回。

理解?

  但最近很多上了年纪的物理大家们,如杨振宁,普遍怀疑:我们是否真的能理解宇宙的全部奥秘,即宇宙规则中是否完备包含了理解自身所需的全部要素。 当然还有些年轻的研究者们对此保持乐观,虽然以我们目前的脑容量极限和神经反应速度,已经不可能完全掌握人类已知的所有知识技能,但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 计算机相较于人的优势在于准确无误的存储记忆能力,再考虑到最近十年以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其学习理解能力赶上人类也不无可能。 那无限堆砌的计算能力是否可以融合所有人类的知识,并最终创造出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人工智能,我们借由其来参透宇宙的终极奥秘呢?

  等等……人工智能、计算机、芯片、硅,难不成最终我们真的要通过沙子来窥探世界,一沙一世界?

0%